工程案例
保利观湖国际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工程案例 > 保利观湖国际

两代记者重访看改变|塞罕坝:美丽高岭变身“绿色引擎”

日期: 2025-03-25 20:11:32 来源:保利观湖国际

  7月23日,老记者陈根才(右)和记者李建成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采访。 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摄

  7月23日,记者伴随73岁的河北日报老记者陈根才重访塞罕坝机械林场。一路行来,但见柏油路旁鲜花怒放,两边松树参天,天空白云朵朵,陈根才不由称誉:“改变太大了,小树变大树,树林变森林,土路变油路。美丽的高岭,实至名归。”

  1962年,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369名创业者来到这儿,他们啃窝头、喝雪水、住窝棚、战风雪,敞开了造林绿坝的艰苦征途。至1982年,成功在荒漠沙地上造林96万亩,基本完结造林任务。

  1983年7月底,省林业厅(现省林业和草原局)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召开会议,宣告完结造林任务。其时,陈根才作为河北日报农村组记者第一次来到塞罕坝,并于1983年8月4日在河北日报头版刊发音讯《艰苦创业二十载 荒山秃岭变绿地——塞罕坝机械林场顺利完结造林任务》。

  “那时的塞罕坝树不高,草不厚,花不多,还称不上美丽。”陈根才对记者说,但采访过程中林场干部职工以艰苦为荣耀、在美化中求趣味的精力,让他感动、敬佩。

  千层板分场天桥梁作业区曾给陈根才留下深刻印象。其时,那里是一片树龄近10年的落叶松林,大部分与他身高适当,他曾恶作剧说再过几年来比一比。41年过去了,当陈根才再次来到天桥梁作业区时,当年170多厘米高的落叶松已长成十几米高的大树。

  换上长筒水靴,穿过沾满露水的没膝杂草,走进林子。阳光透进来,照在一片淡紫色的柳兰花上,陈根才慨叹:自己老了,而塞罕坝正年青。

  “当年1亩地有330棵树,经过7次育婴间伐,现在就剩15棵了。”正在这儿做森林查询的千层板分场副场长张建东说。

  “育婴间伐是展开森林运营的必要手法。”来塞罕坝采访次数多了,记者对森林运营较为了解,便自动解说。树越大林子越密,不育婴间伐,阳光照不进来,林下植物就形不成光合作用,寸草难生。经过去次树留好树,塞罕坝的林子越砍越好。

  “理解了,这便是我当年稿子里说到的由造林阶段转为运营期的作业效果。”陈根才猫下腰细心辨认,有柳兰花、艾蒿、假鼠妇草、蘑菇……陈根才琢磨了几分钟,用两个字描述了这片林子:天然。

  从人工纯林到近天然森林,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付出了几十年的尽力。他们重复实验,经过林冠下栽植柞树、花楸等阔叶乔木,营建近天然异龄混交林,构建健康安稳的森林ECO。

  现在,塞罕坝森林面积115.1万亩,森林覆盖率82%,活立木积蓄1036.8万立方米,森林湿地财物总价值231.2亿元。每年修养水源2.84亿立方米,固定二氧化碳86.03万吨,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.9亿元。

  “森林资源了解查询,就为了科学营林打基础。”张建东说,塞罕坝正奋力敞开二次创业新征途。

  “经过展开ECO提质、生物多样性维护、数字赋能绿色低碳经济、立异驱动科技支撑等7项工程,塞罕坝将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开展的‘绿色引擎’。”张建东信心十足。

  塞罕坝计划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%,森林湿地财物总价值达260亿元,打造全球生态文明和绿色开展示范区。

  “紧记任务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开展。”陈根才重复咂摸塞罕坝精力,他说:“在二次创业的新征途上,塞罕坝精力一定能续写新的绿色奇观。”(河北日报记者 李建成)

  “最好的文章在底层”,在驱车赶往塞罕坝的路上,陈根才重复给我讲了这句线年前,我考入河北日报成为一名记者时,陈根才时任记者部主任。在第一次青年记者训练班上,他讲课的标题便是《最好的文章在底层》。

  其时,河北日报有一个专栏“一线写真”,专门刊发来自底层一线的鲜活报导。在他的指导下,我从写现场新闻开端,逐步生长为事务主干。

  聊起1983年那篇音讯,短短900余字,怎么样才干做到信息量大且文字美丽,陈根才说:“一定要深化底层,深化一线,厚实采访。”他说,这是党报记者的基本功。

  为了写这篇并不长的音讯,陈根才深化3个分场、5个营林区、多个作业区,跟林场建设者一同劳作、谈天、谈心。他说,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有前史、有细节、有爱情。

  到底层发现头绪,到底层发掘典型,到底层训练身手,到底层提高事务。一篇篇接地气、带露水的稿件刚好印证了“最好的文章在底层”。(河北日报记者 李建成)